工業4.0,讓云技術來加速這場革命43
發表時間:2017-01-08 13:50 云計算、大數據在改變著信息化的獲取方式,在工業4.0的實踐路徑上,實際上是工業化和信息化齊頭并進的過程,幾年前,云計算的普及動力還在于“像用水用電一樣可以信手拈來”。如今,當公有云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公信力的時候,行業云就來得順理成章,對于企業數量最多、行業規模最大、競爭最激烈的制造業來說,用云的方式實施部署工業解決方案,不失為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催化劑。 從徐工看制造業轉型因為工作需要,我接觸過很多制造業企業,其中包括徐工、西門子等等。 在2015年初,至頂網走進徐工的時候,時任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部部長、徐工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張啟亮,接受采訪的時候還在感慨,徐工為了要解決人力成本、客戶需求,而要上馬更先進的工業4.0解決方案。 在西門子成都工廠,這個號稱已經達到工業3.8級別的數字化工廠,我碰到了前來參觀的愛仕達副總裁陳美榮,他坦言,愛仕達雖然自身已經達到50%自動化率,但從自動化到數字化又是一個跨越。 到了2015年年底,張啟亮在至頂網主辦的中國制造千人會上分享徐工的轉型經驗,是“互聯網+工程機械”,希望向互聯網學習,這種學習不僅僅是思維方式,更要借鑒互聯網技術。 轉眼間就到了今年10月,2016云棲大會在杭州召開,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提出了“五新”概念(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資源),并預言這些趨勢將影響到各行各業。 在今年,徐工的一次次亮相也都是以新的形象示人。徐工在至頂網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制造千人會上,主題已經是“智能制造驅動制造業新一輪變革”,介紹了徐工在制造業服務化上所做的工作,徐工已經從智能制造的受益者轉變成了智能制造傳道受業的角色。 徐工背后:生態的力量從挖掘機到轉型服務業,徐工的搖身一變,不得不讓人去追溯徐工過去一年都做過了什么。 2015年10月,在中德兩國總理的見證下,徐工與SAP簽訂戰略協議,徐工提出了“對內實現工業4.0,對外提供工業4.0服務”的愿景表露于世人,在微軟Dynamics2016第一季度的伙伴溝通會上,徐工信息的業務也名列前茅。如果這些還只是浮云的話,今年5月,徐工和阿里云合作打造的工業云平臺,更是向前走進了一大步。 徐工在裝備制造業有很深的積累,熟悉制造業的業務流程,工業化和信息化比較成熟,對于徐工而言,缺少的是對于更多制造業企業的服務能力,解決方案的可復制性。 而阿里云,對于更多制造業企業而言,身上帶的烙印是互聯網,是“互聯網+”時代的商業學習對象,阿里云的服務也大多是云計算、大數據的IaaS、SaaS服務,而且主要集中在商務板塊。 阿里云和徐工的結合,在阿里云的大平臺上,延伸出了“徐工工業云”,為阿里云在制造行業的生態系統賦予了新的內含。工業設計、智能制造、能效管理、智能服務運維、柔性生產都能夠基于阿里云平臺來完成。 特別是在Paas平臺上,徐工與阿里云的合作為阿里云的中間件平臺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內容,雙方基于中間件平臺協同建設共享服務中心,包括用戶中心、算法中心、交易中心、評價中心、物流中心等,實現模塊化開發管理;在軟件平臺上實現協同設計云、電子商務、全球物聯網、智能供應鏈、智能工廠、社會化服務、眾包眾創等。最終,產業鏈上的各個群體都可以通過開放的APP享受“徐工工業云”帶來的實惠和便利。 當然,與徐工的合作,還只是阿里云為制造行業圈生態的其中一環。在剛剛結束的云棲大會廣東分會上,阿里云攜手華中數控,將結合阿里云在云計算、安全網絡、大數據分析等方面的技術優勢,華中數控在數控系統、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等智能終端設備智能生產線的行業應用技術優勢,聚焦基于工業云的大數據智能應用平臺,服務其他中小制造型企業,并建立數控加工設備租賃服務、資源共享服務、高級數控操作維修人員人才服務共享平臺等。 由此,阿里云在制造行業的解決方案又有了新的一層加持,也為國內公有云服務向制造行業深化做了更積極的嘗試。 云,是最好的技術普及者相信制造業的很多企業都把徐工當成榜樣,那些處于制造業金字塔頂端的企業,他們大可進行工業4.0解決方案的采購,他們也已經有了成熟的信息化基礎,更不愁技術升級所需的資金。 我曾經在西門子成都工廠的參觀中,就聽某大型制造業企業提到,上馬工業4.0解決方案,資金并不是問題,他們新上馬的制造基地,就有幾個億的投入。 然而,殘酷的數字顯示,目前國內處于工業3.0的企業還不到1%,大多數企業只處于工業2.0階段,能夠像徐工一樣大手筆向工業4.0搖旗吶喊的企業還是極少數。 從工業2.0到工業4.0,中間還間隔著信息化這一個工業時代,也就是說,更多的制造業企業需要實現工業2.0到工業4.0的跨越,面臨的是彎道超車的壓力。 眾所周知,制造業行業應用和解決方案,一直以來,大都是靠企業自建或專有云來實現,甚至于需要專業的咨詢服務來進行信息化建設。 這對于很多日子本來就不好過的制造業企業來說,都意味著大量的資金投入,不上馬智能制造,就無法面臨消費者高質量、個性化的產品需求,上馬智能制造,又有很大資金、技術、人才壓力。 公有云技術無疑為制造業的技術升級提供了新的思路。把已經梳理好的行業最佳實踐、已經走通的解決方案做成一攬子解決方案,讓用戶用更簡單透明的方式選擇,采用云的部署方式,實施也更快,資金壓力也隨之降低。 以往需要自己搭建的ERP、CRM等等,以及工業領域所需要的工業軟件都變成了另外一種交付方式。 阿里云產品負責人何云飛認為,從技術角度看,云是一種IT的在線的交互方式,這個IT包括了硬件和軟件,云的好處是你可以隨時隨地的拿到。舉個例子來說,通訊能力,通訊本來也是一種物理的通訊,它是可以結合著API,API是靠軟件實現的,但是可以包裝成是云的服務方式,在線提供。這種方式提供出來以后,今天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調用這些API,將你的信息送達到你要的地方去,這就是云的能力。 同樣,阿里云與比亞迪的合作中,經過兩三年的相互磨合,相互學習,慢慢沉淀的一些結晶。原來阿里云在公共云上面為比亞迪提供服務,后來發現公共云的能力反過來可以服務于他人,當這個案例有了具體的落地,阿里云的最終客戶享受到強大的技術平臺,反過來,就變成了阿里云的普世服務,就可以提供給其他的用戶。 這其中,云的交付方式就變成了一種技術的傳遞途徑。 協鑫集團旗下的蘇州協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與阿里云一起探索用大數據的創新分析技術,打造協鑫光伏切片智能工廠。在光伏切片的生產過程中,包括上部砂漿溫度、下部砂漿溫度等數千個生產參數都在影響著切片良品率。阿里云正在對這些變量進行分析,通過相關性采集其中最為相關的60個關鍵變量,省時、可控地提高切片良品率,而良品率每千分之一的提高,就能帶來千萬成本的節省。 阿里云官網上所推薦的“光伏切片智能工廠”案例就這樣得以成行。當有類似的制造業企業需求時,這就變成了另外一個可參考的解決方案。 來自協鑫太倉廠最一手的數據顯示,他們按照工藝優化建議嚴格執行,開始取得顯著效果,自12月14日以來,良品率穩定提升到93%左右(增加了4個百分點),一舉扭轉了國慶假期之后良品率低靡的困境,每月將增加近千萬元的收入。 未來,還有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VR技術等新科技不斷涌現,發展成熟的時候,想利用到制造行業上,只要來云上尋找,就可以隨時享受黑科技了。 |